
以实干精神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写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状”之际
□ 李春湘 刘 莉 张仁贵

四月的长沙,春意盎然,万物生发。湖南中医药大学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状”的喜讯,如暖阳春风,给生机勃勃的校园带来了新活力、新希望。从1934年创立于民族危难之时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出发,近90年的风雨兼程、奋斗不息,根植湖湘沃土、聚焦中医特色,以实干精神育人的湖南中医药大学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据悉,全省共有30家单位获此殊荣,高校仅此一家。“这既是对学校服务健康湖南和教育强省作出积极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赞誉。”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戴爱国说,“学校将始终坚持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走高质量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主动服务教育强省、中医药强省、健康湖南等重大战略,积极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慧支撑”。

▲党委书记戴爱国(左一)给该校先进教职工颁奖。

▲职工在工会举办的趣味运动会上感受运动的快乐。

▲彭清华教授(左二)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202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三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现场。
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师风对一个学校来说非常重要。
湖南中医药大学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该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制定并落实校院两级党委“第一议题”制度。开展落实高校党的政治建设重点任务督查,落实二级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连续三年获评2021年度全省本科高校基层党建考核“好”等次。2022年,学校获评湖南省总工会“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
学校构建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选树师德标兵和育人典型,营造崇尚师德师风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有悬壶济世67年,教书育人33载的“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有坚守三尺讲台40余载,“让学生站在自己肩膀上”的“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常小荣教授;有从教41载,被学生亲切称为“党员妈妈”的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卢芳国教授;有潜心民族药物研究,助力中医药走进“一带一路”的王炜教授;还有一大批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级竞赛的青年教师,为学校获得了多项荣誉,赢得了师生的广泛赞誉。
医学院教授卢芳国曾在学校当了整整5年旁听生,实现了从生物学到基础医学,再到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跨专业“三级跳”。
“很多时候,第一二节课,我是授课的老师,到了第三四节课,又和他们一起听课,成了他们的同学。”卢芳国说,学无止境,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如果老师不学的话,怎么来教学生?老师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及时充实,学生的科研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经过3年艰辛的复习,47岁时的卢国芳,跨一级学科考取博士,50岁时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她还创建了湖南省首个高校党代表工作室,搭建师生党群“连心桥”,模范践行课程思政改革。2021年,卢芳国获评“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人才培养,助力健康中国
如何培养湖南中医药人才?湖南中医药大学秉承“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开放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医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湖南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通过提升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中医药名师培养、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加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等来建设“名校”工程,涌现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中医药名师、专家。
学校围绕办学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实施一流中医药学科创建项目、中医药科技文化创新驱动项目、中医药人才培养传承创新项目“三大重点项目”,努力成为地方院校省部“双一流”共建的示范高校,积极探索中国底色、中医药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学校构建了中西医临床一体化教育模式,创立和完善适应教育模式的中西医临床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学校开设创新课程,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与方法的教育,在培养中西医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同时,致力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
随着学校人才培育力度的加大,效果逐渐显现。仅2022年,该校获评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28人;获评教学名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3人,优秀教师及先进工作者84人。近年来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在2022年全国医药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学校总分位列全国医药类本科院校第8、中医药类院校第3。
大爱无疆,贡献“中医力量”
2019年底,新冠疫情刚暴发时,我省迅速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让中医药在早期就干预进来,参与到疾病治疗全过程中。湖南中医药大学在第一时间组建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随队下沉到全省14个市州指导应用中医药技术,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更新改进中医药防治方案,确保“一人一策、一人一方”,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中医药防治方法,研究新冠肺炎发病机理,总结历代名医防疫学术思想,结合湖南地域特点以及人民体质因素,确定了分别针对成年人、老年人及儿童的预防方,供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中小学预防使用。该校第一附属医院还依据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免疫学理论创建了“正气抗疫操”,达到强身健体,抵御外邪之功。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孙爽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在医院呼吸内科坚守2个月后,我有幸成为了全国驰援武汉的42000名医护人员中的一员。”孙爽说,当时她33岁,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她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2020年2月21日,孙爽出征武汉,冲锋战斗在江夏方舱医院。
2020年5月11日,从武汉抗疫归来的孙爽又出征非洲,成为中国(湖南)赴津巴布韦、赤道几内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在非洲,她穿行7个时区、2个季节、2个国家,走访了72家机构和单位,开展救治和防控培训24场,服务华人华侨、中资机构,线上线下、国内国外互动,听众和观众逾360万人次,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力量,服务当地人民。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湖南中医药大学还有许多像孙爽一样,冲锋在前,奋力抗疫的中医人。他们迎难而上,逆风而行,共同构筑起一道道生命防线,用岐黄之术点燃生命之火,以医者仁心展现人性之光,他们是大爱无疆的“凡人医者”。
合作发展,打造“千亿产业”
湖南是我国中药材大省,中药材储量居全国第二。2017年,我省将中药产业链列入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2019年,明确打造中医药“千亿产业”的工作目标,加速湖湘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大力发展中成药生产线,将中医药打造成湖南开放的“新名片”。2021年,湖南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湖南、上海、浙江、江西、山东、广东、四川七省市)。湖南中医药大学发挥独特专业优势,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服务中医药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跨领域、跨产业、跨学科协同创新,研发更多优质新产品。打响一批知名品牌,推动全省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该校还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加强医药研究,加大中药材精深加工科研力度,促进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
“公司一路走来离不开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关怀和支持,希望今后与该校在人才支持、科研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明康中锦董事长戴征说,湖南中医药大学针对企业需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好了无缝对接。
服务大局,维护职工权益
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民主办学、依法治校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2023年3月上旬,湖南中医药大学召开了第三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校务公开的基本形式,也是推进学校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被称为‘每年一道的精神大餐’”,湖南中医药大学工会主席汤文胜如是说。
湖南中医药大学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向教职工代表报告年度工作,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出台征求教职工代表的意见,充分保证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
湖南中医药大学工会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中国工会十七大确定的工会基本任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增进职工福祉、服务教职工健康、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2017年以来,学校工会连续五年获湖南省教育工会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工会财务连续六年获得湖南省教育工会财务考核“先进单位”。
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湖南中医药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朝着建设教育强校、科技强校、人才强校、文化强校、质量强校、产业强校6个‘强校’,清廉校园、法治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幸福校园6个‘校园’的目标稳步迈进,尽快建成行业一流、国际知名、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易刚强信心满满地说。